文|萝吉
去年 3 月份,在首款纯电车型 MEGA 的销量表现不达预期后,理想汽车在一封内部信中,宣布放弃了 2024 年 80 万辆的目标,下调到了 56-64 万辆。如今 2024 全年成绩单已经出炉,理想首次突破 50 万辆,但依然没能达成 56-64 万目标的底线。

有人或许会把 2024 看作理想艰难的一年,但实际上去年整个市场的环境,对于理想是很温柔的,没能达成销量目标,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身的产品定位和规划上,来自竞品的进攻压力确实有,但并不算猛烈。
而在新的 2025 年,理想的核心阵地,将承受来自一系列竞争对手的包围式冲锋,创始人李想不至于成为年度最惨的人,但他很有可能,会成为今年汽车圈最难的人。
理想的 2024 年,过得怎样?
2024 年的理想,虽然没能完成自己的销量目标,但是横向对比的话,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的理想,在 2024 年的整个新能源品牌,都算得上佼佼者。

抛开比亚迪这个新能源巨头,各独立的新能源品牌中,理想目前的体量仅次于特斯拉,且全年和特斯拉的销量差距,已经缩小到了 24%,已经算得上同级别对手了。而除了全年销售 44.5 万辆的鸿蒙智行外,也再没有其它品牌能跟理想站到同一级别。
而从增幅来看,理想全年销量同比增长 33.1%,和动辄增长七八成、甚至直接翻倍的零跑,理想的增幅确实小了很多,仅仅高于蔚小理三大品牌的蔚来,甚至被小鹏小幅反超。

再看去年 12 月的单月销量,更能反映出目前各品牌的最新状态。理想当月零售量达到 5.85 万辆,依然仅次于特斯拉,而除了鸿蒙智行外,零跑月销量也已经突破 4 万辆,其后的小鹏、深蓝等品牌,增势也在加快,月销都达到了 3 万辆以上。
此时再看单月销量的同比增幅,理想当月只有 16.2%,零跑、小鹏、深蓝、极氪当月的增幅,都达到了 100% 左右。所以目前理想在市场上的状态,就是体量规模领先,但后面追赶的友商很多,理想的领先幅度,正在快速缩小。

而纵向和理想自己对比,虽然 2024 年整体规模涨了 30%,但其高端车型 L8、L9 分别同比下滑了 33.4% 和 24.5%,而 25 万起售的 L6 成为销量主力,这导致理想品牌的价格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。
2023 年理想的单车均价大约在 37 万元左右,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,目前理想品牌单车均价降到了 33 万左右,而得益于问界 M9 的热销,问界品牌单车均价反而上涨到了 37 万左右,达到了理想一年前的水平。
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入门级走量车型的推出,必然会导致品牌均价下探,但理想 2024 年的情况不只是均价下降,其 35 万元以上的高价车型,包括 L8、L9 和新增车型 MEGA,总体的销量规模也是萎缩的,相比 2023 年跌幅达到了两成以上。
也就是说,理想正在丧失对高价市场的掌控力,而在新的一年里,这种掌控力还将受到更大的冲击。
2025,将是理想最难的一年?
回顾 2024 年,对理想真正产生影响的品牌只有一个,就是问界,其中 M7 两次改款升级,月销一度突破 3 万辆,对理想 L 系列产生了极大压力。而问界 M9 的上市,彻底取代了理想 L9 在高端 SUV 市场的地位,价格和销量都强压理想一头。
仅仅问界一个品牌、两款车型的压力,已经让理想在去年首次进行了全系产品的官降,那么在今年,会对理想产生直接竞争的大尺寸 SUV,可能会不低于两位数。

首先就是问界的兄弟品牌智界,其首款车型 R7 纯电版上市,12 月的上险量就已经逼近 1.5 万辆,成为目前 Model Y 之外销量最高的高端纯电 SUV。
而在 12 月中旬,智界 R7 增程版也已经上市,价格门槛更低,按照纯电版的势头,智界 R7 增程版销量预计也不会差,甚至有月销破 2 万辆的潜力。智界 R7 增程版的价格,基本对其理想目前的核心车型 L6,理想在 2025 年首先就会受到智界 R7 增程版的一波冲击。

紧接着,就是近期发布、或在工信部完成申报的一系列大尺寸 SUV 新车了,粗略归纳一下,达到理想 L9 级别的,有领克 900、腾势 N9 和深蓝 S09,均为 PHEV 版本,动力系统有多档直驱、单档直驱和增程,车身长度全部超过了 5 米 2。

另外,问界还有一款全新中大型 SUV —— M8,车身尺寸略小于 M9,但仍比理想 L8 要大一圈,它的定位比 M7 更高级、比 M9 更新潮年轻,目前问界 M9 主销价明显高于理想 L9,而问界 M8 如果价格稍稍下探,理想就又要进入和问界正面硬碰硬的局面。

而在更小一点的级别,还有比亚迪的唐 L,以及尚未正式公开的吉利银河星舰 9 EM-i,比亚迪的品牌势头自不必说,唐 L 携全新一代电驱系统上市,对 20 万以上 SUV 市场可以说势在必得。
吉利银河的星舰 7 EM-i,12 月上险量已经突破 1.7 万辆,其单直驱档位已经获得市场认可,而更高级别的星舰 9 EM-i,预计尺寸不会比理想 L6、L7 要小,但价格门槛可能更低,也是理想不可忽视的一个对手。
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此前市场上并非没有大尺寸 SUV,只是大众途昂、领克 09 等车型,都不属于"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"理念的车型。如今这些配置在新的大尺寸 SUV 中已经是基本属性,理想算是这个类别的开创者。
总之,2024 及之前的高端大尺寸 SUV 市场,是一个主要玩家只有理想和问界的蓝海,而从 2025 年开始,这个市场的底色将会被迅速染成深红。
理想该怎么办,能怎么办?
应对问界两款车,已经有些吃力的理想,又该如何面对 2025 年呢?我们分别从悲观和乐观两个层面,来看看理想都能做什么。
悲观因素 1:产品结构单一
之前我们调侃过大众品牌的套娃操作,但和大众相比,理想对套娃理念的贯彻要更加彻底。

L6/7/8/9 四款车,外观、内饰全部统一设计,定价区间紧密衔接,且它们的目标客户也有很高重合度,本质上完全可以看作一款车的不同版本。这样的好处是确定了一个爆款模板,就能轻松复制,设计成本低、试错成本也低。
而坏处也很明显,一旦受到外部竞争的影响,整个系列都会被波及,理想最核心的立身之本都会被动摇。
悲观因素 2:缺乏护城河,成功路径容易被复制
在部分黑粉眼中,理想的"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"特点,是毫无技术可言的,这个评价有些过于看低理想产品定义的能力、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理想的这方面优势,并不足以构成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。

零跑去年的销量增长,就是一次在主流价位市场对理想模式的成功模仿,而在高端市场,走大尺寸、大空间、智能化增程路线的问界能成功,那么腾势、领克、深蓝、比亚迪等品牌,也完全有可能成功。且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几款大尺寸 SUV 来看,几乎每款车型都有爆款的潜质。
而和理想相比,比亚迪、腾势有三电技术上的优势,领克有操控、安全层面的优势,深蓝则有可能把大型 SUV 的门槛拉到新低,而这些品牌在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领域,也都已经发展出自身亮点,在理想 L 系列面前并不占劣势。
悲观因素 3:增程动力本身,存在短板
理想、问界的成功,打消了市场对于增程路线的怀疑,但是增程车型本身在能耗、噪音、高速性能等方面的劣势,并没有消除。增程的成功,更多是避开了纯电路线的里程焦虑,打消了人们对新能源 SUV 的顾虑,但增程本身并不是人们选购的理由。
例如在空间、舒适、配置等方面看齐的话,比亚迪、腾势的单档直驱插混结构,以及领克 900 的 3 档直驱混动,相比没有直驱的增程车型,是有诸多优势的。只是之前高端市场缺乏有竞争力的插混 SUV 产品,而如今强势品牌的重磅车型陆续推出,理想的增程路线,也可能第一次承受动力系统层面的冲击。
悲观层面说到这里,理想在 2025 年的形势确实严峻,但它也绝非只有被动防守的份。作为一个刚刚破 50 万辆的品牌,理想手上也有一些应对冲击的手段。
乐观因素 1:理想财报依然漂亮,以价换量空间充裕
目前新能源车企很多,但绝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,尤其是在高端市场,除了特斯拉和问界之外,保持正盈利的基本就只有理想。
虽然 2024 年理想单车均价明显下滑,但是其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依然高达 28 亿元,和 2023 年三季度基本持平,这个数字不管是新能源车企、还是传统车企,都是非常亮眼的。
充盈的利润,意味着宽裕的降价空间,如果市场压力过大,理想完全可以通过牺牲一部分盈利,以降价换销量,度过最艰难的时期。
乐观因素 2:全系标配四驱、入门高配,可考虑推低配版本
问界 M7、智界 R7,起步都是单电机版本,其中智界 R7 增程版目前还只有后驱版,而理想的所有车型,全部都是标配双电机四驱。
虽然李想本人表达过高端 SUV,就应该标配四驱的理念,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车型最走量的版本,都是价格较低的两驱版。如果销量压力过大,理想也完全可以考虑推出单电机版本,这样在不影响单车利润的情况下,每款车型平均就会有 2 万元左右的降价空间。

另外,理想目前的车型基本也是入门即高配,如果在配置上再进行一些细分,那么单电机 + 适当简化的配置,理想 L6 价格门槛完全有潜力做到 20 万出头,L8 的门槛甚至能接近 25 万。
一旦形成这样的价格体系,理想的单车高利润率可能一去不返,但在销量层面,反而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。
乐观因素 3:纯电新车

MEGA 的失败,大大延缓了理想纯电车型的节奏,但是进入 2025 年,理想的 M 系列纯电车型,也将陆续上市。
理想目前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,就是增程路线规避了市场对于续航里程的焦虑,而随着电池、充电技术的发展,纯电车型里程焦虑、充电焦虑已经明显弱化,此时全面推进纯电,对于理想是有一定后发优势的。
理想 M 系列的销量,大概率很难达到 L 系列的高度,但产品定位够精准、且价格、产品力够强的话,理想以大空间、舒适性为特点的 M 系列纯电车型,依然具备爆款的潜质。
总结
2024 年 MEGA 上市前,李想在造车之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,MEGA 失败后,理想汽车迅速调整策略,减轻 MEGA 的宣传和销售力度、推迟纯电车型节奏,也表现出李想本人并不是一个倔强、头铁的性格。
2025 年,李想将迎来它在汽车行业最艰难的一年,也只有成功跨过这个坎,理想汽车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,不是偶然。
